“走走團”遇到
天公不作美,轉來拜訪“陶藝工作室”!
想不到,峨眉山中的山中,裡頭還有這大片幽靜的草木林地!!
這裡是陶藝家“鄭永國“的家:包含工作室、居所、和陳列空間。
1977年,“鄭永國”畢業於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,起初是因為愛喝茶,讓他喜歡把玩紅泥紫砂的功夫茶壺;後來有一次他到東部考古,看見“阿美族人”示範作陶,驅使了他對史前陶的製作產生想像;對陶真正鍾情。
大四下學期,“鄭永國”決定跟隨陶藝家“邱煥堂”學習,服完兵役後,他又回“邱煥堂”的陶藝教室當了兩年多助手,一路走來始終未離開陶藝半步。
“鄭永國”拋除了窯燒物理性及器物盛裝的邏輯,經常藉著作品思索著「內空」的存在,並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強調它,「陶器的內空雖是必需的,但我不把它當成是無意義的,強調內空是個人哲學上的思考」。
他的作品〈繭〉把「蟲」視為一種形體,像某類生物存在於內腹,自行生長演化的過程;由〈繭〉到「演化三段論」系列,則是將蟲繭擺在人類學的演化觀點下,透過作品中的外物包覆,來孕育內心世界的想像,進而延伸探討文明與自然的消長。
與一般工藝形式思維不同,“鄭永國”習慣以“人類學”及“哲學”的向度,藉陶作表達他對生命體驗的獨特闡釋。
「陶器原是手捏及拍打成形的,它建立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路線上,這段從手工到機械物理的進程,是我欣賞拉胚的原因。」他要求在器形比例或尺寸上體現這種數據概念,也是受其考古背景的影響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