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

墨爾本海灘


今天多跑一點,剛好來看“墨爾本”的夕陽!!

想不到今天跑出隻“積木狗”!?

秋天的“墨爾本”,還是依稀可見戲水的人們!

不過,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這個“第二名” 彼得·諾曼(Peter Norman)的雕像!! 

出生於墨"爾本","諾曼"於 1968 年代表澳洲參加"墨西哥奧運",以20.06秒的成績在 200 米短跑項目中獲得銀牌,這也是澳洲 200 米短跑的最快紀錄。

在 1968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,他公開支持湯米·史密斯(金牌獲得者)和約翰·卡洛斯(銅牌獲得者)在頒獎時與爭取黑人人權運動致敬。 

 然而 1960 年代澳洲執行種族隔離政策,"諾曼"在墨西哥奧運頒獎台上的行為,讓澳洲社會及澳洲奧委會對他相當反感,甚至家人也連帶受到排擠。1972年的慕尼克奧運,即使成績卓越,他也不能代表澳洲參賽。諾曼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200米短跑所創出的澳洲紀錄,保持至今;然而,他連在2000年雪梨舉行的奧運會也沒有被邀請出席。 2006年,諾曼因心臟病辭世,直到2012年澳洲國會才通過一項動議,向諾曼道歉並肯定他在田徑運動的成就。


1968 年奧運會黑人權力致敬事件:

史密斯和卡洛斯分別在田徑200米的比賽獲得金牌和銅牌後,他們在領獎台上面向他們的國旗,當聽到美國國歌時,兩個運動員舉起戴著黑手套的拳頭,直到國歌結束。

此外,史密斯,卡洛斯和澳大利亞銀牌得主“彼得·諾曼”都穿著有人權徽章的夾克。

史密斯在他的自傳《沉默的姿態》中表示,這一姿態不是對“黑人權力”的致敬,而是“對人權致敬”。該事件被認為是現代奧運史上最公開的政治聲明之一。

 2012年,澳大利亞聯邦議會正式公開向諾曼道歉,一名國會議員告訴議會,諾曼的行為「是一個英雄主義和謙遜的時刻,提升了國際上對種族不平等的認識。」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