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

山西大學

第二次來“山西大學”, 上次只有看到“毛主席”, 這次再來看看校園裡的另一側 !!


山西大學創建於1902年5月8日,最初名為"山西大學堂",是中國創辦最早的三所大學堂之一,其他的兩所國立大學是京師大學堂(北京大學前身),北洋大學堂(天津大學前身).


民國初年更名為山西大學校,1918年更名為國立山西大學,1931年更名為山西大學.

這校徽上還有“國立”兩個字.

和清華大學類似, 山西大學堂的籌辦費用來自“英國”撥還的“庚子賠款”。


最早的“山西大學堂”有中西兩部:山西巡撫“岑春煊”負責中學書齋; 傳教士李提摩太(Timothy Richard)則負責西學書.


這是“山西大學”的“光電工程研究所”:思索

研究所的的大廳還有個:中國的光學之父“墨子”。

古代中國最早的光學研究可見於《墨經》。《墨經》大約成書於公元前388年,是《墨子》的一部分,由戰國中後期的墨家學者編著。

《墨經》記載了八條光學經驗定律以及其注釋。 根據維基百科

第一條是:「景不徙,說在改為」,解說:「景,光至,景亡;若在,盡古息。」指出光和影的關係。影子是不動的,影子變動的表象是物體和光源位置改變所造成。物體或光源移動造成光照到影子的位置,則影子消亡,新的影子。如果舊的影子仍然存在,則會一直在原處。

第二條是:「景二,說在重」,解說:「景,二光夾一光,一光者景也。」指出物體如果受兩個光源照射,就會有兩個影子。兩個光束的重疊部分是一束更亮的光,產生的是一個影子(本影。

第三條是:「景到,在午有端與景長,說在端。」,解說:「景,光之與人,煦若射。下者之人也高,高者之人也下。足蔽下光,故成景於上;首蔽上光,故成景於下。在遠近有端與於光,故景庫內也。」說出了小孔成像的現象以及性質,指出光線通過小孔(端)形成倒立的影像,倒像的大小取決於小孔的位置。這是因為光照到人是沿直線的。成的像中,人的下部在上方,人的上部在下方。腳部遮蔽了下部的光,所以成像在上部,頭部遮蔽了上方的光,所以成像在下部。

第四條是:「景迎日,說在轉」,解說:「景,日之光反燭人,則景在日與人之間。」說的是影子和反射的關係。光照到人身後的鏡子上再反射到人身上,所以影子朝向太陽(介於人和太陽之間)。

第五條是:「景之小大,說在杝正遠近」,解說:「景,木杝,景短大;木正,景長小。光小於木,則景大於木。非獨小也,遠近。」指出影子大小取決於物體位置和遠近。物體斜放時,影子短而濃,正放時,影子長而淡。光源尺寸小於物體時,影子尺寸大於物體,反之亦然;遠近也是一樣的,光源離物體遠則影子尺寸小,反之則尺寸大。

第六條是:「臨鑒而立,景到,多而若少,說在寡區」,解說:「正鑒,景多寡、貌能、白黑、遠近、杝正異於光。鑒景當俱,就去亦當俱,俱用北。鑒者之臭於鑒無所不鑒。景之臭無數,而必過正。故同處,其體俱,然鑒分。」描述了平面鏡成像的規律。

第七條是:「鑒窪,景一小而易,一大而正說在中之外、內」,解說:「鑒,中之內,鑒者近中,則所鑒大,景亦大;遠中,則所鑒,景亦小,而必正;起於中緣正而長其直也。中之外,鑒者近中,則所鑒大,景亦大;遠中,則所鑒小,景亦小,而必易;合於中而長其直也。」描述了凹面鏡成像的規律,成虛像和實像大小和物體距離焦點位置的關係。

第八條是:「鑒團景一」,解說:「鑒,鑒者近,則所鑒大,景亦大;其遠,所鑒小,景亦小,而必正。景過正,故招。」描述了凸面鏡成像的規律,說明了成像必為正像,以及其大小和物體位置的關係。
同樣是在《墨經》的《經說下》裡面,作者在闡述感官和認知的關係時,以視覺形成機製作為例子,認為「目以火見」(眼睛因光線的存在而能看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